1947年1月27日,校长梅贻琦任命曹本熹为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代主任。
1949年,曹本熹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师生学习会上发言。
1953年9月21日,清华大学转入北京石油学院的教师名单。
1954年10月25日,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任命曹本熹为教务长。
1957年10月19日,学院第四届运动会上曹本熹(右)参加百米比赛。
1958年夏,曹本熹与炼制系同学讨论实验问题(靠墙树立的木制实验架是曹本熹自己动手制作的)。
1959年,曹本熹为学生讲课。
1959年6月3日,曹本熹在人造炼厂培训班结业典礼上讲话。
1961年9月13日,校领导贾皞(左)、曹本熹(中)、李风(右)在研究教学工作
曹本熹是我国化工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因国家需要而投身于石油科技和石油教育,从其创办清华化工系到开展石油教育,从组建清华石油工程系到筹建北京石油学院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科技工作者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默默奉献的拳拳爱国之心。
一、学以致用——萌生石油情结
曹本熹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通过做有机化学实验学会了从蓖麻子油为起始原料通过干馏等处理得到一系列的脂肪醇、 醛、酸、 酯等有机物,这是一种自力更生、就地取材以解决当时从国外进口有机化学试剂不易的难题的好办法,给了曹本熹很大的启发。由于当时我国科技落后, 对自然资源储藏的情况不清楚, 西方学术界就散布一种观点, 说中国是石油资源贫乏的国家。曹本熹从蓖麻子油的加工中想到是否可以由此来解决我国石油资源不足的问题。1938年大学毕业后,他到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担任助理, 进行用蓖麻子油制造润滑油的研究工作;后来又被聘请到昆明利滇化学公司任助理工程师, 参加碳酸钾、染料及肥皂的生产技术工作。曹本熹在求学期间和随后的工作实践萌生的石油情结对他后来一生从事石油化工事业起了重要作用。
二、受命重任——创办清华化工
1946年,从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化工系获得博士学位的曹本熹接受母校清华大学的邀请主持创办化学工程系。建系之初,他面临着一没系馆、二没教师、三没仪器设备的巨大困难,然而,曹本熹怀着“发展祖国化学工业”的雄心壮志,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开创了一条新路,化工系很快招生并开课。解放前夕,曹本熹创建和领导的化工系已发展成为师资阵容强大、图书资料、教学仪器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系科之一。
三、知难而进——投身石油研究
1950年冬,清华大学化工系受燃料工业部的委托在系内筹建燃料研究室,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工业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机构,许多归国不久的著名学者如侯祥麟、武迟、朱亚杰、杨廉平等在他的号召下加入到了这个研究室。
朝鲜战争爆发后,曹本熹主动请缨带领化工系师生承担了抗美援朝前线军用航空燃料油的化验任务。在油料化验过程中,曹本熹的心被贴在油桶上的外国商标所深深刺痛,他深刻感到:石油太重要了!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油田、炼油厂、勘探专家、采油专家和炼油专家,于是,他急国家之所急向学校提交了在化工系开设石油课程的报告。1951年5月,在石油管理总局的支持下,清华大学化工系在燃料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石油炼制组,从此开始了新中国的石油研究与石油高等教育。
四、各方齐力——组建石油工程系
1952年,高等教育部决定以清华大学化工系、地质系和采矿系为基础,汇合天津大学四个系的石油组、北京大学化工系和燕京大学数学系等院校师生,组建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系内设有石油钻井、石油开采、石油矿场机械、石油炼制等四个本科专业和石油钻井、石油储运、石油炼厂机械等三个专科专业,由曹本熹担任系主任。曹本熹广纳贤才,聘请傅鹰、张锦、王敬、甘怀新、张更、蔡伯民、张英等著名专家来石油工程系任教,开创了新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先河。
五、呕心沥血——筹建石油学院
1953年1月15日,高等教育部指示在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北京石油学院”,曹本熹被推选担任筹备委员会委员兼建校筹备处副主任,他主持或参与了院址选择、校园规划、校舍布局、专业设置、师资配置、教学计划等多方面的工作。
1953年10月1日,北京石油学院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是石油高等教育的里程碑。1954年,曹本熹被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任命为学校教务长,领导组织全校的教学工作,精心筹划了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师调配、教材选择、教学大纲、教学实验等各方面的工作。1956年,曹本熹任北京石油学院副院长,主管全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1959年庆祝建国10周年之际,他主持召开了北京石油学院首次科学报告会,创刊了《北京石油学院学报》。同时,曹本熹多次赴苏联考察,与苏有关高校建立广泛联系,争取到大量苏联专家来校工作。
1963年,曹本熹接国务院紧急调令赴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称核工业部)担任核燃料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负责核燃料的科技攻关与生产技术的领导工作,从此离开了他十年创业耕耘并做出巨大贡献的北京石油学院。
六、烛火丹心——情系石油教育
从1953年到1963年,曹本熹在北京石油学院工作的十年也是学校创业、立业的十年。十年来,他在北京石油学院期间的各项举措对石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主动参加了马列主义夜大的学习,在他的影响和组织下,数百名教职员工也投入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行列中。
曹本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充分发挥老中青教师他们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教学方面,他严谨治学,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他对教师的任用,总是“欲用先育”,不仅要求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鼓励和支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快地成长。对待教育学生,他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健康的体质。同时,他坚持学校教育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特别重视化学工程学科在北京石油学院的发展,1962年,他参与起草了化学工程学“1963—1972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担任全国化学工程学科组副组长。
曹本熹在北京石油学院工作期间,始终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兢兢业业,为中国石油高等教育奠基铺路,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石油科技人才,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与其长期共事的我校教授沈复曾这样评价他:“曹先生胸怀寛广,坚持以大局为重,任劳任怨,忍辱负重,为科教兴油,为教书育人而建功立业,以优秀党员专家才有的高尚品德默默地奉献给了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学府创业的第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