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教育》杂志刊发档案馆馆长刘积舜文章“让校史照亮教育未来”,全文如下:
教育观察 | 让校史照亮教育未来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学校始终流淌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血脉,对于当代各级各类学校来说,这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育人资源,应充分发挥校史,尤其是红色校史的育人作用,让学生从学校的红色历史中传承精神、汲取力量。
校史是立德树人的“源头活水”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基因是精神的载体,中国共产党积淀形成的宝贵精神跨越百年、反复淬炼,与时偕行、历久弥新。如今,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播撒在神州大地53.71万所学校。
教育是最好的传承,学校是最好的平台。各级各类学校百年来传承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精神的生动写照,已经深深融入校园、校舍、校史、校友、校情之中。连点成线、线线成面,滴水成河、江河汇海,这些独特亮丽的红色文化、恒久隽永的红色基因,形成了庞大而又系统的精神体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就要广撒深播“红色种子”,“树人”就要把青年学生培养为“强国一代”。学校是人才成长的最好舞台,校史尤其是红色校史流淌着立德树人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人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青年学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主力军。校史能够最真实地呈现党领导教育不断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学校的校史馆、展览间、活动室、科技厅是最好的教科书。应当把红色校史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融为一体,并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受教育、长才干,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价值追求、锚定未来规划。
校史是照亮未来的“思想灯塔”
纵观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的发展进步始终与民族独立、国家昌盛紧密相连,历史悠久的各级各类学校更是拼合起中国教育发展的脉络。留存在校史上的办学经验是中国教育在近现代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启迪未来教育的“思想灯塔”。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而创建发展的各级各类学校,其校史资源中蕴含的丰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财富的具体体现。学校尤其是高校在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科学家,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精神可追可及”,他们的品格和智慧构筑起培育时代新人的“智慧仓库”“思想宝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广大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学实践和改革创新的经验被记载在校史中。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校史是教育者的坐标系。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新时期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校史作为精神的富矿、创新的源泉、实践的参照,从中获取办学经验、汲取精神力量。
校史是弘扬精神的“坚强阵地”
一个人乃至一个组织,要保持常新常青,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事业追求。历史因铭记而永恒和厚重,精神因传承而宏大和有力。
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史尤其是红色校史,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具体体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新征程中,各级各类学校要承担起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实践中,要把红色校史创造性呈现为身边“可触摸的故事”、创新性转化为“看得见的感动”,使红色基因渗进血脉、浸润心灵,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爱国情、报国心、强国志。
学校应当加强校史研究,编撰红色校史,启动口述历史,发挥校史馆、展览馆的育人功能,让师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光辉成就,增强自豪感、自信心。要以红色校史为背景,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让师生触景生情、化情为意、以意促行,激发爱党爱国情怀,振奋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兴校报国的责任担当。
研究校史,可以为新时代的学校发展带来丰富给养。认真学习校史,才能体会学校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底蕴,才能更好地把握政治方向,优化文化学术软环境,营造浓郁育人氛围,为未来发展提供资政参考。通过广泛开展多元化的科技、文化、体育、实践活动,倡导精神育人,引导教师从校史中汲取智慧,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参鉴历史沿革,推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构建优良的教风学风建设机制,建立科学规范、健全完备的学术诚信制度体系,形成良好学术生态。挖掘校史上学术大师的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让学校成为创造知识、弘扬精神、繁荣文化、崇尚学术的高地。
校史是奋力前行的“力量源泉”
以史为鉴,可以更好地思考学校面向未来的发展愿景。从校史中审视学校发展的时空维度,使学校在新时代更好地承担起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的责任。深入总结办学经验,让校史成为学校发展方向等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从校史中吸取先贤思想,对学校进行更好的管理和治理,促进学校持续蓬勃发展。
校史育人,校史资政。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史,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追求革命真理、实现民族独立、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与无畏气概,也体现了一代代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追求真理、创造知识、传播文明、教书育人的精神气质。新的征程上,要以优良传统和办学经验为参照,发挥校史资政育人的作用,规划学校未来、规划教育未来。在实践中,要创新资政育人工作的思路方法,拓展工作深度和广度,围绕爱党爱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把校史馆、展览馆建设成为爱党爱国、立德树人、文化传播、精神孕育、科学普及的“教育共同体”。加强对校史文化的挖掘研究、宣传展示,创作文创产品、影视作品和文化精品,开展党团主题教育活动,把厚重的历程、卓越的文化、奋斗的精神、美好的未来融入课程和教材,进入课堂和活动,讲好校史故事、传承学校精神、弘扬校园文化。
回望来路、触摸历史,对话先贤、铭记初心,面向未来、赓续奋斗。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越是不断开拓的新路,越要找准历史坐标,越需牢记初心使命。面向未来的学校、面向未来的教育,一定要以史为鉴,用历史映照现实,从校史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以校史照亮中国教育未来,不断开创教育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简介:刘积舜,山东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档案馆馆长。)
山东教育新闻网链接:http://www.sdjyxww.com/gjkbqyd/42055.html